Google Adsense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转载]历史篇(大马)~《追溯馬來亞華裔先贤奋斗史》第五章:



《追溯馬來亞華裔先贤奋斗史》第五章:
马来亚华裔先烈流血流汗,助孙中山革命成功
文:张丹枫
图:邓珺心

以为来自雪兰莪州董联会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中国教育界文人学士,对马来西亚华人是充满敬意的。

他说,中国学术界人士普遍上认同,马来西亚华校生的中文水平程度,是东南亚各国当中最高的。其他印度支那半岛国家不说,即使是印尼和泰国最近十多年致力发展中文教育,鼓励当地公民学习华文华语,但是程度上还是远远不及马来西亚华校生。

新加坡的华文水准,自从70年到过后就不断滑落,今天要跟马来西亚华校子弟相比,落差也是很大。

这当然是因为过去数十年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斗士们的不屈不挠,坚定立场维护华教所致。

中国学者对马来西亚华教人士肃然起敬,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孙中山推翻满清建立中华民国的革命史上,马来亚华人的贡献是很大的。马来亚华裔先贤不但大量捐赠金钱物资,还让子弟们回返中国投入战场。

后来的中共建国历史上,马来亚华人的功劳也不可磨灭。中国建国元老之一,已故李先念,就是来自马来亚森美兰州的华裔子弟。还有,中国大学学府的教授和讲师,也有不少是从马来亚回去中国服务的。因此,中国学者在谈起马来亚华裔的时候,一般上都是充满敬佩的。

言归正传。

上文说到,革命党和清廷争相笼络马来亚华裔领袖,希望得到海外华人的支持。

在当时的上层华人社会,分成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海峡华人峇峇的亲英国思想,对中国政局不表关心。比如由峇峇薛有礼创办的《叻报》,即向康有为泼冷水。

其二是与中国有关系的,尤其是获得清廷赐封官衔的上层份子,他们宁可支持保皇运动,也不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因此,保皇党初时在南洋社会占了优势。

例如英籍华人领袖林文庆就极力诋毁孙中山的革命,称他是《魔王》。

孙中山结合海外私会党势力

尽管如此,孙中山并不气馁,他在极为艰辛的不利条件下,组织他的革命团体。私会党的组织就成为他的结合对象之一。孙中山也是三合会的会员,他在中国、檀香山与海外其他地方都与三合会的支会联络。

后来,在1894年,孙中山自行成立的《兴中会》,也是依据传统的秘密会社的方式而行,会员同样用血宣誓,也同样传用秘密信号与言语。孙中山在革命运动中,曾利用私会党的协助。他于1903年在檀香山毅然加入致公堂,并被推举为《洪棍》,在洪门组织,称元帅为洪棍。


孙中山的《兴中会》,总会设在中国,分会散设各地,痛斥满清腐败无能,要求振兴中国。到了1905年,演化成同盟会,发出宣言表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于1906年在新加坡设立,随后在吉隆坡、槟城,森美兰、马六甲及瓜拉比劳纷纷设立分会,但在怡保计划不得逞,因为遭受保皇党份子的激烈反对。

保皇党与革命党的政治斗争,亦可从同盟会创办的报纸打对台戏窥见一斑。同盟会在新加坡设立《图南日报》(1904-1905年)与《中兴日报》(1907-1910年),也在槟城设立《光华日报》(1909年─迄今)。从历史资料显示,目前仍然是槟州最主要的报章《光华日报》,就是在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支持下创立的。

除了通过报纸之外,革命党人也通过演讲和一些社团从事活动,最著名的便是槟城的《阅书报社》(于1908年11月在社团法令下登记)。

尽管保皇党在马新的政治活动,曾在初期占上风,且得到上层份子的拥护,但同盟会则借助秘密会社的力量和中等阶级的支持,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尖锐化斗争;渐渐的后来居上。直到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于同月内死去后,保皇党已失去一个《挟天子之名》的号召力,而且清廷日益腐化,眼见大势已去,一些上层份子也掉转方向,支持孙中山了。

根据史料显示,华人群众并未全力介入保皇党及同盟会的活动,这是由于他们并不十分了解这些的政治斗争。而且,这两派的人多数周旋在中上层社会,尤以孙中山的身份更为特殊,他备受英国殖民政府的监视,不能自由活动,以致需要通过其他团体及报章来宣扬它的理想。

辛亥革命为海外华社带来激荡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政府,这个历史转变给海外华人社会的政治醒觉,带来巨大的震荡。究竟同盟会有多大的政治力量呢?根据一位革命党领袖邓慕韩统计,1908年在东南亚有3000名同盟会的会员,大部份来自马来亚、新加坡两地。当年新马一带的华裔总人口约为60万人。

日本的历史观察家估计,从1909年到1910年,在新隆槟三地约有2500名会员。如果此说无误,则其成员只占当时马新华人十五岁以上人口的0.3到0.5巴仙。但是,在孙中山先生于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许多中立派及保皇派份子转而支持孙中山先生,形势为之一转。尤其是在武昌起义后(导致清廷的灭亡),槟城有5000人剪掉辫子,怡保也有2000人返回中国参加孙中山的革命。

在捐款方面,槟城有6000到8000元,怡保有4000到5000元,吉隆坡有4000到5000元及其他市镇也响应,总计3万元到4万1000元不等。参加同盟会的人也增加至占当时华人15岁人口的4.4巴仙至5.9巴仙。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虽然已有所改变和较为积极,但上层社会仍有分歧,有人拒绝支持孙中山,吉隆坡的矿商陆佑及姚东生即为两个明显的例子。

他们不介入革命是有一些因素的,譬如不愿卷入任何与现存政权对立的活动,同时他们是在英国的保护下,得以成为巨富,他们因此与英国的关系较为良好,而对中国的效忠缺乏热忱。不过,也有富商转变他们的思想立场,如霹雳的矿商胡子春。他本是保皇派的人物,较后赞扬孙中山的革命是中国的先锋队。胡子春是霹雳华教中坚份子胡万铎的祖父。

正由于孙中山在为理想奔波时所遭受到的挫折,乃转而向中下层人民,以争取他们的支持。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中层阶级,在阅读孙中山的言论及报纸的鼓吹文章后,华社思潮起了急速的变化,对满清的暴政起恶感,对外国的侵略产生抗拒心理,他们甚至本身也成为宣传家。

据知,在此时期,霹雳有2000名华工返回中国,那些尚在矿地的矿工,也合捐了1万元。这说明了孙中山的政治宣传已打进马来亚华人的中下层社会。除了工人以外,低层的人物包括私会党员、小贩、三轮车夫,乃至妓女及乞丐也捐款给革命运动。

尽管现代一些学者提到辛亥革命时,认为对整个马来亚和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冲击并不是很大,也不是澈底;但他们并没有否定对20世纪初,华人的闭塞,保守与冥顽思想起了很大的冲击。

王赓武教授在其论文《1900-1911年海峡殖民地华人保皇党份子及革命党份子》中指出:《介于1900年与1911年间,最主要的不是经济与社会的变迁,而是海峡殖民地华人,倾向中国的思想与态度的转变。 》

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

二十世纪初期,根据颜清湟博士形容,在这个时期马、新华人介入中国的革命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革命活动主要在于拯救中国,但对海外华人确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分成三类:海外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海外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及新思想的涌现。

其一,由于民族主义的思想鼓吹,遂使到数以千计的海外华青,回到中国参加推翻清朝,甚至牺牲生命,并有许多捐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从1911年启开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马新华人与中国维系关系的主要指导源泉。同时,这种思潮也带着反对外来势力的意念,一直发展下去。

其二,在孙中山先生展开革命之前,海外华人是不团结的,也有帮派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当孙中山先生于1906年,在吉隆坡主持同盟会支会成立仪式时发出警告说:本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

他于是通过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运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不同力量的集团,为孙中山的革命而在一起工作,他们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民意识乃被加强和发展起来。

1909年在霹雳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学校传播华语,逐渐打破用方言教学。当然保皇派在这方面也有其贡献,它使到华人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我们也注意到,在这个时期各州成立的中华总商会(最初为华人商务局)。虽然这些组织是清廷所赞成的,有倾向清廷的思想意识,但对殖民地政府也没有坏处,因此先后被允许成立起来,这类组织容纳各帮派代表,而在促进谅解及团结方面,有了多少的帮助。


请看下期:战后马来亚华社四分五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