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dsense

2016年5月23日星期一

[转载]马来西亚篇~馬來西亞華人





總人口
6,961,800

分佈地區
主要分佈於吉隆坡(首都)、
喬治市(檳城州)、
怡保(霹靂州 )、
新山(柔佛州)、
古晉(砂拉越州)、
亞庇(沙巴州)和
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

語言
華語、漢語方言(以閩、粵、客為主)、
英語、馬來語

宗教信仰
中國傳統信仰、儒教、道教、佛教、基督教




馬來西亞華人(或馬來西亞華裔、大馬華人)指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來自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西亞的移民後代。馬來西亞华人是该国第二大民族,總人口有696萬人(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佔马来西亚總人口约21.9%,主要分佈於吉隆坡(首都)、喬治市(檳城州)、怡保(霹靂州)、新山(柔佛州)、古晉(砂拉越州)、亞庇(沙巴州)和馬六甲市(馬六甲州)等各大城市。此外,華人也是吉隆坡的第二大民族,佔該直轄區總人口的43.2%(馬來人佔44.2%)(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


歷史

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汉代,唐、宋时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密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明确记载。

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明史稱為滿剌加)停留,後來將馬六甲、巨港(今屬印尼)、泗水(今屬印尼)等營建成其船隊的大本營。至今馬六甲仍然留有大量與鄭和有關的遺蹟。一些華人因為和當地人通婚,開始在馬六甲定居,漸漸受馬來文化影響,繁衍開來。

此時開始,華人開始在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為組成馬六甲重要的一個民族。明朝衰弱後,這些通婚華人的後裔由於交通不便、滿清閉關政策等因素,開始與祖國關係疏遠。在與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況下,他們逐漸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Nyonya-Baba)。娘惹峇峇的母語也由方言(主要是福建話)慢慢轉變成夾雜方言以及馬來語的娘惹峇峇語(Peranakan Hokkien),但依然保留了各種华人的風俗儀式。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由於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華工(或稱為苦力)從中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這時期馬來半島的華人人口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到了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此時,華僑婦女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趨向平衡。二战後,由於世界進入冷戰時代,英屬馬來亞正值馬共叛亂,移民條例收緊,中國抵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参考:马来西亚历史


人口

马来西亚華人現今人數為六百多萬,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僅次於馬來族,並多於印度裔人數的一倍半。華人人口在某些城市(如:新山、檳城、怡保、巴生、馬六甲、古晉、詩巫)佔的比例較重,有者更佔超過半數。

大馬華人的主要籍貫包括:福建(約四成的大馬華人屬於福建籍貫,佔最多數)、廣東、海南等。另外有部分大馬華族長期受馬來和其他文化影響而形成了新的華人族群,稱為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但基於國家宗教政策,此現象已不復存在。

根據馬來西亞政府的數據顯示,在1957年,華人人口比例約為全國總人口的40%之多(不包括马来西亚成立後才加入的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人口),而到了2010年則下降至24.6%,預測到2020年將降至20.7%,加上其他穆斯林種族多生多養的文化,如果生育數不見起色,華人的資源未來會逐步被侵蝕。人口比例下滑的原因之一是華人是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與教育,以應對未來挑戰,而不願因「多生粗養」來承受過多經濟的壓力。因此,相對富裕的階層或知識水平較高者都不願多生孩子,在鄉村地區,由於生活水平和教育水準不高,一般孩子較多。


不过,马来西亚华裔人口不是“绝对”减少,而是“相对”下降。据当地媒体报道,从1961年至2000年的近40年里,马来西亚华人人口从300万增加至560万,增长比例是87%。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文平强表示,华人人口其实是在增加,但是速度很慢,比例下降也是对比其他族群的增长率来说的。如在出生率方面,1957年,印度族人为7.9%,华人是7.3%,马来人是6.0%;到了1995年,华人的出生率开始大幅下滑,比例跌至2.5%。



2008年馬來西亞國會選區華人與土著選民的人口比例分佈
偏紅則表示華人所佔比例較高
偏藍則表示华人所佔比例较低
偏紫則表示兩者比例相當
顏色越淡則表示其他種族(如印度裔)所佔比例越高


部分州屬人口的變遷

以下列表只列出佔有一定華族人口的州屬。

檳城
主要集中區域:檳榔嶼、大山腳
年份總人口馬來族人口百分率華族人口百分率
181226,1079,85437.7%7,55828.9%
182035,03514,08040.2%8,59524.5%
1860124,77271,72357.4%36,22229.0%
1891232,00392,68139.9%86.98837.5%
1970775,000247,00030.6%436,00056.3%
19901,150,000399,20034.5%607,40052.9%
20001,313,44948.5%40.9%
20051,511,000624,00041.3%650,00043%
20101,561,383642,28643.6%670,40045.6%

柔佛
主要集中區域:新山、峇株巴轄、昔加末、居鑾、麻坡、古來、笨珍。
年份總人口馬來族人口百分率華族人口百分率
1931505,31141.4%46.4%
1947738,25148.1%43.8%
20002,740,62557.1%35.4%
20103,348,2831,811,13958.9%1,034,71333.6%

霹雳
主要集中區域:怡保、太平、華都牙也、实兆遠、安順
年份總人口馬來族人口百分率華族人口百分率
189194,34544.0%
1901329,665150,23945.6%
20002,051,23654.7%32.0%
20102,352,7431,302,16657.0%693,39730.4%

雪蘭莪
主要集中區域:梳邦再也、蒲種、八打靈再也、珍珠白沙羅、沙登、巴生
年份總人口馬來族人口百分率華族人口百分率
1891[17]81,59223,75050,844
1931 [18]533,19723.1%45.3%
1947[19]710,78826.4%51%
20004,188,87653.5%30.7%
20105,462,1412,877,25457.1%1,441,77428.6%
2011[20]546萬145萬29 %


語言

方言主要通行地區

方言通行地區
福建話檳城、馬六甲柔佛昔加末、 吉打亚罗士打、 雪蘭莪巴生、砂拉越古晋、吉兰丹、登嘉樓瓜拉登嘉楼
廣東話吉隆坡、雪蘭莪中部 、霹靂怡保、務邊、金宝、打巴、美罗、森美蘭芙蓉、 彭亨關丹、 柔佛丰盛港 , 沙巴山打根
客家話森美蘭州、 雪蘭莪乌鲁冷岳沙登、 霹靂部分地区、]玻璃市、沙巴部分地區、柔佛古來
潮州話吉打双溪大年、 威省、 霹靂吉輦縣、柔佛新山
福州話砂拉越部分地區、霹靂实兆远、柔佛永平
海南话登嘉樓南部、 柔佛哥打丁宜


馬來西亞華族之間普遍以華語或一些漢語方言交流,如福建話(分為北馬檳城福建話、中馬吉隆坡廣府話和南馬柔佛福建話)和客家話。

受中文教育的年輕一輩大多會說華語,學校裡華語課皆用簡體中文,國語(馬來文)和英文在馬來西亞是必修語。在日常生活中,馬來西亞華人會說一種比較本土化的馬來西亞華語,而在正式場合(如本地中文媒體)則會轉用一種較為正式的標準華語(類似台湾國語)。本地中文媒體則簡繁並用,使得兩種字體得以在馬來西亞共存。

此外,也有華人受英語教育而以英語為日常語言。根據2011年《馬來西亞內幕者》在一項對107位馬來西亞華裔成年人口的街頭訪問顯示,其中有26.1%或28人不能夠流暢掌握或完全無法明白馬來語;接受訪問的75人當中,68%或51人認為馬來語是一個重要的語言;但和英語比較起來的話,只有33.3%或25人認為馬來語比英語重要,29.3%或22人認為英語比馬來語重要,20%或15人認為兩者同樣重要。 

另外,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多語混雜使用的情況也很常見,這種現像在當地被戲稱為「羅惹」的混合語

方言人口比例

在2000年馬來西亞人口普查裡,華裔方言群被分為九大類,即福建、廣府、客家、潮州、海南、廣西、福州、興化、福清及“其他”小方言群。根據馬來西亞統計局2000年未出版的統計,華人人口有5,365,847人,比已出版的數據 5,691,9081 人少了32萬6千人。以下所採用的統計來自於馬來西亞國家統計局2000年人口調查未出版的數字:

方言群人口比例(%)
福建2,020,86837.59
客家1,092,85420.33
廣府1,067,99419.86
潮州497,2809.25
福州251,5544.68
海南141,0452.26
廣西51,6740.96
興化24,6540.46
福清14,9350.28
其他202,9893.78



宗教

根據大馬2010年的人口普查,雖然大馬華人多把自己歸類為佛教徒,但實際上他們大多同時信仰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和道教。同時,本地華人也有混合本土信仰,如拜拿督公。

約有11%的大馬華人是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但也有極為少數的人因信奉伊斯蘭教而被同化。


文化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基本上與中華文化無太大差異。然而,馬來西亞華人也在這片土地發展了屬於自己獨有,而大中華地區沒有的中華文化,當中最著名的就是元宵拋柑的習俗。


馬來人、馬來西亞人與馬來西亞華人名詞的分別
有些人誤將“馬來人”當成“馬來西亞人”的簡稱。其實馬來人只是馬來西亞的民族之一,因此馬來西亞人不等於馬來人。馬來西亞人指的是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人士,當中包括馬來人、華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三大種族)及其他少數民族。

此外,馬來西亞政府將馬來西亞的中文縮寫正名為“大馬”,
所以“馬來西亞人”的簡稱應為“大馬人”,而非“馬國人”或“馬來人”。當地華人則被稱為“馬來西亞華人”或“大馬華人”而非“馬來華人”或“馬華”。“馬華”一詞被本地中文媒體規範為馬來西亞華人公會(英語: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簡稱MCA)的簡稱。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